作品形式
內容組需要在一學期內完成6篇作品(當中4篇為個人作品、2篇為小組專題作品)
個人作品:四大類目(社會議題、人物特寫、科技新知、藝文評論)各完成一個獨立作品。
專題作品:專題系列的文字報導需以深度調查報導方式進行,專題文字作品需包含圖表至少三張,其中一張以動態方式呈現。而專題的第二篇作品為影音新聞。
[如該學期有梅竹賽,作品會增至7篇以上,但梅竹賽作品計分方法與以上7篇作品並不一樣~]
一、個人作品:
基本的類目定義和基本規範說明如下,同學選擇題目應避免其他公開媒體已經製作過的題目。
類目 |
定義 |
基本規範 |
社會議題 |
社會議題是關注時事、社會現象、政策、公共事務等議題的「客觀性深度報導」。 |
- 客觀性報導的意義:
-
- 客觀性:以事實為依據、力求內容正確性、公正平衡、第三人稱敘事、不夾敘夾議、避免使用匿名消息來源。
- 深度報導:提供事件的脈絡,呈現其過程、原因、可能後果等,並詮釋事件的意義。
- 採訪相關當事人至少4人,並輔以背景資料。(專題的話可以不用到4人)
- 須搭配照片,以自行拍攝為佳。
- 可搭配圖表,以自行製作為佳。
-
[範例一]
[範例二]
|
人物特寫 |
人物特寫(personality profile)為「人物報導」的一種,是對某人物的概括性呈現,包括其特質、生命經驗、成就、情感、想法等。 |
- 選擇具有特點或特殊經歷的人,如能配合時事或話題更佳。
- 內容具主題性,針對其特點發揮。但不宜過度歌詠,宜謹慎審視人物可檢驗之處。
- 交大師生、員工不能為人物特寫對象。
- 必須面訪受訪者,並搭配親拍照片。
|
科技新知 |
一般人看得懂的,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科技與科學資訊報導,或從日常生活經驗與觀點出發的科技與科學資訊報導。 |
- 所選擇報導題材,應屬於過去一年內公布(以研究發表月份開始算)或發生的相關發現、發明、文獻與相關議題。能夠跟日常生活經驗相關,並以此做為切入點,引起一般讀者興趣的主題尤佳。Ex:現在是2020/4/1,研究的主要論文最多只能使用到2019/4/1的。
- 報導依據須有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來源(訪談權威學者或引述權威期刊),避免引用其他媒體的既有報導資料,以及網路上無法確認其來源或正確性的內容。
- 所選擇之題材若牽涉企業或上市產品,請注意避免為其宣傳或片面引用其說法,造成置入性行銷的實質效果。
- 寫作風格較為自由,可使用第一人稱或生活化的筆法,但仍應注意避免臆測、謠言、偏見等內容。
- 作者應提供相關照片,並以自行拍攝為佳。
- 引用的論文盡量以一年內的為主,以確保資訊的新聞價值。此論文若沒有線上全文,超連結至摘要頁亦可。次要的引用論文則沒有年份限制。
[範例一]
[範例二]
|
藝文評論 |
針對特定藝文創作或創作者所進行的評論。分為書評、樂評與影評三類,三擇一。
- 書評:各類平面或電子出版圖書的評析。
- 樂評:針對國內外音樂專輯、歌手或音樂創作者、演唱會等創作的評析。
- 影評:針對電影、紀錄片、電視劇、影集、舞台劇、表演藝術等以視覺為主之創作的評析。
|
- 所選擇評論之作品或表演活動以過去一年內出版或舉行為原則。
- 本類目主要是對作品的評價、討論和分析,而非作品內容的介紹。內容介紹的目的是輔助評論,份量應適度,不宜過多。
- 作品評論應突顯評論者的立場和觀點,但須有充分的依據、深入的分析以及理性的論證,以說服閱聽人關注或接受你的觀點。
- 為達到上述目的,作者也可以利用訪談相關人士(包括閱聽人)或適當引用其他評論,以增加說服力。惟應注意避免片面或過度使用該作品創作者或出版、發行單位的官方說法,以免造成為該作品或創作者宣傳、行銷的效果。
- 請作者提供至少一張圖片,並附圖片來源與圖說。原則上書評可附該書封面的翻拍照片,樂評附專輯封面翻拍或樂手照片等,影評附供公開使用之劇照(請特別注意避免引用有著作權疑慮之來源)。
- 影評的部份,內文第一句需寫「本文有部分劇情,請斟酌閱讀。」
|
專題 |
對時下各種文化現象的探討、分析與評論。
|
- 專題為針對時下的藝術、民俗、流行文化活動與現象(尤其鼓勵與青年生活相關之議題),進行深度探討、分析與評論。
- 寫作應突顯作者主觀立場和創見,但須有充分的依據、深入的分析以及理性的論證,讓不同觀點對話,以說服閱聽人關注或接受你的觀點。為了達到此一目的,最好訪談相關人士以獲得第一手資料。
- 所選擇主題雖不限特定時間所發生,但仍以具有時下之話題性為佳。
- 應提供適當照片,並以自行拍攝為佳。
|
影音 |
影音是視覺的媒介,在選材的判斷上應該強調視覺畫面。好的畫面勝過千言萬語的旁白說明。 |
- 長度限制為2分鐘(+/-15秒)。
- 請以大塊拍攝、大塊剪接的電視報導手法,去深入探討一個議題或現象,不須使用過多的角度、鏡頭遠近來切割畫面,簡潔有力的拍攝並記錄下精彩的畫面才是首要。剪輯時也應避免複雜的畫面編排及後製特效,因此除了受訪者使用方言、外語外,不須加上任何字幕。但要有標題和super,需使用統一設計鏡面(CG)。
- 採自由分組,兩人為一組,互相幫忙對方的專題影音新聞,一人負責報導(文字記者),另一人負責拍攝(攝影記者)。負責文字的同學須練習做stand,選擇在開場、場中或是最後入鏡(至少露出一次)。負責攝影的同學則跟著文字記者快速拍攝。
- 兩人共同完成撰寫過音稿及剪輯等工作;亦或者如業界常見分工:文字記者負責撰稿及過音、攝影記者負責剪輯。
- 電視新聞之節目分級為普級,即適合全家人一起收視的新聞,選材上理應規避渲染、暴力、性、犯罪、打鬥、恐怖、血腥、懸怪或混淆道德視聽之題材。
- 若涉隱私權,除非對象為公眾人物,所涉之事與公眾有關或可受公評,始得報導。
|
資訊圖表 |
以圖表為故事主角,不限格式。
|
- 以第一手的資料搜集、整理與分析為主,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資訊分析的結果,一個圖表就是一個故事。
- 可以靜態圖表呈現、可縮放、可點選、動畫圖、互動式、影片。專題的那篇資訊圖表靜態須以非靜態圖表呈現。
- 透過資訊圖表的表達,將內容(特別是數據類),以清爽易懂的方式,讓讀者願意親近,加以理解。
- 圖表的呈現都要自己製作,而不是採用圖庫。
- 呈現的內容要有一些深度,讓讀者有獲得新知的感覺。
|
範例一
範例二
二、專題作品:
一、專題構想和製作,可以大略分三個層級:
第一級:有了大方向,但還是只有大方向。
這是我們最開始做專題時最容易發生和停留的層級。例如,我想做韓流文化;例如,我想做電腦遊戲。這都是可以做的題目,但這也不大能算題目,如果停留在這個層級,你組織的四到五個小題就會看似有方向,但其實什麼都可以。會很零散,也就失去了專題的精神和意義,到時候即使你的個別作品成績不錯,但綜合性的企劃分數是高不起來的。
第二級:有了大方向中的焦點方向。
縮小、聚焦是很重要的工作。但是問題來了,怎麼聚焦?再用韓流當例子,如果我改成,我要做韓流文化裡的粉絲主題,或者,我要做韓流的特色探討。這看似有縮小和聚焦,但其實只能說比前一級稍稍高一點點而已,範圍還是非常大,專題還不能算是真的企劃出來。這裡的關鍵和訣竅是,不要用範圍大小來想,而要用問題導向來想。前述的例子,如果改成:韓流的粉絲為什麼特別團結和忠誠?或者,韓團和其他國家的團體如日團、歐美團的差別是什麼?從問題導向去想,想想看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,可以從哪些小題、現象、事件來探討,你才能真正進入企劃專題的階段。
第三級:有了焦點,還有凸顯焦點的方法。
這指的就是媒材和形式的運用。構思最適合某個小題的表現媒材和形式,比起隨意決定每個小題的媒材和形式,就是你能否登上最高一級的關鍵。沿用上例,假設我要做韓流粉絲應援文化,圖表或動畫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,可以呈現整個應援的流程、口號、字幅、禁忌等等,如果光用文字反而比較沒有那麼精采。假如我要做韓團和歐美團的舞蹈舞步,那影音也應該會比文字來得適合。但如果我想要探討一下不同流行文化的產業模式甚至政策環境,那加上資料和訪談的文字報導,應該會更能夠深入。這就是內容和形式的適當結合,也是專題製作的最高一級。當然,作品的提升的永無止境的,永遠都有進化空間,那就看個人造化和努力了。
圖表
圖表的部分找了半天只找到這個短短的:圖表:圖表即分析複雜的資訊,以視覺化的方式說故事。表達形式大致可分為靜態、 可點選、動畫圖、互動式、影片等。不論形式或張數,圖表必須為故事的主體,文字只是配合。必須有標題,並說明資料來源(以第一手資料為原則)
二、小組專題企畫書
詳情[小組專題企劃書模板]